犬瘟热 Robert G. Sherding


  犬瘟热是犬和其他食肉动物的一种严重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多系统病毒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
病原学 
  犬瘟热病毒(CDV)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麻疹病毒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 
  分布情况:在世界各地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率:各年龄均可感染,但以2~6月的未免疫小犬在其母源免疫力消失后,因接触病毒而感染的发病率最高
宿主范围:家犬和许多野生食肉动物均可感染,其中包括:犬科的狐、澳洲野狗、草原狼、狼、豺;鼬科的雪貂、黄鼠狼、貂鼠、臭鼬、獾、水獭;猫科的印度豹、狮子、美洲虎、虎猫、美洲豹猫;以及熊、熊猫、土狼、獴等其它动物。


传播 
  被感染动物可经体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其中飞沫是最主要的接触性病源。若将犬关养在一起(如宠物店、养犬场、动物收容所、研究用犬群),则最易传播本病。经胎盘传播对于4~6周龄幼犬发生犬瘟热并不多见。

  病犬康复后1~2周才逐渐停止排毒,因此“带毒状态”传播目前不是主要问题,但是有报道称康复后仍可持续排毒60~90天。
  该病毒在环境中不稳定,在宿主体外通常只存活数小时或数天,易被干燥或其它大多数消毒剂迅速灭活。

发病机理
感染过程 
  第1天,以飞沫途径接触病原,使上呼吸道的组织巨噬细胞感染。
  第2~4天,感染波及扁桃腺、咽后淋巴结和支气管淋巴结等局部淋巴组织。
  第4~6天,感染广泛波及到全身淋巴组织,包括肝、脾、腹部淋巴结以及肠道的固有层。这些均与暂时性发热峰相符,也与病毒损伤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引起的淋巴细胞减少症相符。 
  第6~9天,出现病毒血症。 
  第8~9天,犬瘟热病毒被分散到上皮细胞(嗜上皮性)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嗜神经性)。
  第9~14天,随后的预后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而有差异,可以表现为康复、严重的多系统性临床疾病或CNS定位。
宿主免疫应答 
    如果免疫应答快速有效,则感染只是亚临床型,可以完全康复且彻底清除病毒,而不表现临床疾病(至感染后第14天)。据估计大约50%以上的CDV感染为亚临床型。
    如果感染9~14天仍未形成免疫应答,其结果是犬瘟热病毒很快广泛散播到呼吸道和胃肠道等处的上皮组织和CNS(表现急性脑脊髓炎),导致多系统性临床症状,出现第二相发热峰及高死亡率。
    如免疫应答反应迟缓或只是部分免疫,则虽然可防止多系统性临床症状出现,但CNS定位导致慢性脑脊髓炎,且神经症状延迟出现。
    免疫抑制作用,CDV引起广泛的淋巴系统损伤,损害B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力,循环性淋巴细胞减少,胸腺萎缩。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表现为多系统性,且有很大差异。根据CDV毒株的毒力以及宿主的年龄和免疫状况等差异,死亡率从0~100%不等。
全身性症状
  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抑郁,脱水。39.5~41℃高热,复相热型(临床症状常与第二相热峰相对应)。
呼吸系统

  鼻炎,结膜炎,鼻/眼有浆液性至粘液脓性分泌物;肺炎,初期见间质性肺炎(原发性病毒感染效应),后期呈支气管性肺炎(继发性细胞菌感染),见多痰性咳嗽,呼吸困难,听诊异常等症状。
胃肠系统
  呕吐和腹泻
眼部

  角结膜炎(眼流浆液性到粘液性脓性分泌物),脉络膜视网膜炎(检眼镜检查病变),眼神经炎(目盲)。
神经系统

要点

  CNS的任一区域均可被CDV感染。比较典型是弥散性或多灶性CNS病变。CNS症状多呈进行性,可以在表现多系统性疾病症状期间,或之后出现,或者不表现症状之间出现。
  急性脑脊髓炎:主要损伤灰质(神经元),而亚急性或慢性非化脓性脑脊髓炎主要影响白质(脱髓鞘作用)。CNS症状可以与其他多系统性疾病症状同时出现,也可以待表面上从临床疾病康复1~8周后才出现。而对有些患病犬,CNS症状只是发生CDV感染唯一明显特征。

  急性脑炎:全身性癫痫,即所谓的嚼口香糖式癫痫,不停走动,打圈,行为异常。

  中脑,小脑和前庭:运动失调和其他步态紊乱。

  脊髓:步法失调,异常脊髓反射,轻瘫以及异常本体感受。
  外周和头盖骨神经病(包括视神经)。
  肌阵挛:节律性重复性传动运动或肌痉挛。
其它症状
  恒牙长出之前因CDV感染而发生齿釉质发育质不全(牙齿有纹孔),脚垫角化过度症(硬垫病),腹部脓疱性皮炎,小于7日龄幼犬感染CDV可见病毒性心肌炎病,大型生长幼犬感染CDV可发生长骨的骨髓端骨硬化等。


诊断
要点
  根据幼犬(2~6月龄)典型的临床症状,免疫不全的记录,以及可能接触过CDV等因素,可作出初诊。

  对于疑为犬瘟热的病例,进行全血计数以评定白细胞应答,以及胸廓X光照片以评价肺炎是非常有用的。对于疑为因CDV感染而表现神经性疾病的病例,进行常规脑脊髓液(CSF)检测将有助于区别CDV感染与其它疾病。若CSF中存在CDV特异性抗体,则可以确诊,但这需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病毒学技术有助于CDV的确诊,但在大多数临床病例中,这种方法通常并不实用或不必要,并且也常出现假阴性结果。
血液学
  淋巴细胞减少(从第一相热峰开始);随后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与继发性细菌并发症有关,如肺炎);循环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中极少见到犬瘟热病毒包涵体。
胸部X光照片
  间质性肺炎(早期),因继发性细菌性支气管肺炎而肺泡模式和肺叶实变 (后期)。
脑脊髓液(CSF)分析
  CSF中蛋白成分和细胞数(大部分为淋巴细胞)增多,但检查结果正常并没有排除CDV。CSF中存在CDV特异性抗体可以诊断为CDV,但它并不存在于所有病例中,并需要专门实验室检验过程。
病毒学
  在外周血细胞(淋巴细胞),上皮细胞(细胞学样本)或活体组织检查有时可见胞浆内病毒包涵体。通常采用免疫荧光可以从血液中的细胞、CSF、细胞学样本(如眼角膜刮取物,气管支气管吸出物),或冰冻组织样品中鉴定出CDV抗原。病毒分离(既困难又昂贵)最好用剖检后组织进行。对以上任一个病毒学诊断过程,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CDV。
血清学
  仅检出IgG抗体滴度阳性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该IgG并不能将当前的感染与过去所做免疫或与病毒的接触进行区别。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或CDV特异性IgM升高只是提示性,而并不能藉此作出近来发生CDV感染的诊断。

 
治疗
  对于CDV,目前无有效的抗病毒疗法,因此临床所做的治疗只是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如有可能,将犬瘟热做门诊病例处理,以防止CDV经飞沫传播感染其他住院动物。
对症治疗

  对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是肺炎,可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或头孢菌素)进行治疗;保持适当空气湿度;对于咳嗽,给予袪痰剂和支气管扩张药;对于呕吐和腹泻,则限制进食,并给予止吐药和止泻药;对于神经症状发作,按1~2mg/kg静注一次剂量的地塞米松,以防止CNS水肿,并给予止惊厥药,如苯巴比妥和安定;提供全面护理,如清除眼鼻分泌物,补充营养,保证充足液体补充或非肠道输液治疗等。
预后 
  死亡率不定,但以幼犬死亡率最高,尤其是发生暴发性多系统性疾病或进行性神经性病。因CDV引起的神经病经常是不可逆转的。对于表现严重的行动不便的进行性神经症状患犬,最好建议安乐死。 
要点
  不要让畜主对该病的预后过于乐观,即使是温和型犬瘟热,尽管给予治疗,但该病经常是进行性的;有些患病动物看起来已经康复,但随后临床症状恶化或发生致死性神经疾病。
畜主指导
  讨论可能观察到的临床症状多样性;建议畜主将其宠物与其他正常动物隔离,以防止传染;告诉畜主有关正确免疫的方法,以备将来参考;建立日常消毒程序,并建议在饲养另1只宠物之前,先将场地至少闲置1周。


预防
被动母源抗体(Ab) 
  新生幼犬从其母犬获得CDV被动免疫力,其中大多数母源抗体来自出生后几个小时内吸收的初乳。这种母源抗体可逐渐消失,但可保护大多数幼犬直至断奶。其母源抗体一般在8~14周龄之间降至保护性水平以下。幼犬的母源抗体一般也会干扰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因此需要在6~16周龄之间间隔3~4周进行一系列免疫接种。在12周龄时,大多数幼犬的免疫可突破母源抗体的干扰。
免疫接种 
  致弱(弱毒活)CDV疫苗有近100%的保护力,但若对很幼小的犬,或患病严重、发生应激,或免疫缓和的犬进行免疫,偶尔会在免疫后7~15天出现疫苗诱导的脑炎。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重组金丝雀痘载体犬瘟热疫苗,因为该疫苗引起免疫后疾病的危险最小。
  麻疹病毒疫苗的保护力不如CDV疫苗,但该疫苗在有母源抗体干扰的情况下,只要母源抗体水平不是太高,则可产生部分保护力    
  要点
  对于6~10周龄幼犬,当以犬瘟热-麻疹二联苗进行免疫时,如果存在母源抗体,麻疹疫苗可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并诱导产生部分保护力;但是如果母源抗体很少,则犬瘟热疫苗可诱导产生完全保护力。

  对于获得初乳的幼犬,可在6~8周龄首免,然后每隔3~4周免疫1次,直至14~16周龄。在这种系列免疫的首免中,可使用犬瘟热-麻疹二联苗。

  对于没有获得初乳的幼犬,通常 在4周龄首免,2~4周后做第2次免疫。对于不到3~4周龄的幼犬,不可使用减毒犬瘟热活毒疫苗,因为存在发生免疫后脑炎的危险。但很小幼犬的免疫可以用单价麻疹疫苗或重组金丝雀痘载体犬瘟热疫苗进行首免。

  对于16周龄以上的犬,可进行2次免疫,其中间隔2~4周。

  新生幼犬(4周龄以下),病情严重或免疫妥协的犬,或者感染细小病毒的幼龄犬接种减毒犬瘟热活疫苗后,偶尔可发生免疫后脑炎。

  要点

  采用犬瘟热疫苗免疫接种,可获得坚固和持久的免疫力,但未必是终生免疫力。因此,建议根据接触感染的危险性程度,每1~3年进行1次补强免疫。